【拆解pk】朗逸/领克03/雷凌/轩逸 紧凑级车防护结构大对比 -凯发官方
在汽车结构并未被大家熟知之时,不少车企都在炒作防撞钢梁的作用,其中不仅有拿大锤重砸防撞钢梁来吹嘘硬度,也不乏恶意抹黑竞品防撞钢梁缺失等情况。近期,牛车实验室重点拆解了朗逸、领克03、雷凌和轩逸,它们同属紧凑级轿车。那么现在,牛车实验室就将这些车型的防护结构进行细致盘点,看看谁的防护结构更加周全。
前部防护结构篇(朗逸):
朗逸在主防撞梁上设置了一层缓冲泡沫充当二级缓冲结构,以在低速碰撞当中起到对前杠杠皮的支撑作用,避免低速碰撞下可能引起的杠皮破损,减小碰撞损失;同时,缓冲泡沫能够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起到一定缓冲,对行人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新朗逸前防撞梁缓冲泡沫后方即为主防撞梁,主防撞梁本体为单层冲压钢板制成,断面呈“ω”形,未形成封闭断面结构且钢板厚度较为单薄。前拖车钩固定于吸能盒与杠体重叠位置,能够保证一定的拖拽强度。另外,朗逸也配备了防行人卷入的副防撞梁。
新朗逸金属防撞梁两端设置了具备溃缩引导槽的吸能盒,吸能盒本身抗压能力较弱,会在发生碰撞时通过自身形变对撞击力进行缓冲和吸收,避免车身纵梁受损变形,减少碰撞后的维修费用,而溃缩引导槽能够保证吸能盒的形变处于吸能效果最佳的形变范围内。此外,新朗逸吸能盒通过螺栓与纵梁连接,方便碰撞后的维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维修费用和工时。
前部防护结构篇(领克03):
领克03前防撞梁为铝合金材质且侧面呈口字型,吸能效果好。吸能泡沫层位于杠皮蒙皮内,前部没有设计行人腿部防护梁。
杠皮内还设计了气压传感器,遇到行人碰撞事故时可激活机舱盖向上弹起功能,减少伤害。铝合金吸能盒呈类蜂窝状,提升了吸能效果,但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仅有溃缩点。
前部防护结构片(雷凌):
雷凌的前部防护结构采用了弓形铝合金主防撞梁 缓冲泡沫 双宽度吸能盒 行人防卷入钢梁,如此设计超越了很多同价位产品。铝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宽的吸能盒更是增强了前部碰撞时的溃缩能力,保护行人降低伤亡。
吸能盒上方带有压溃诱导槽,而侧面并无此设计。主杠体和行人钢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后便于维修更换。在紧凑级家轿中,我们此前仅见过本田思域配有类似的双吸能盒结构,无疑是成本较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但是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头部区域占用空间大且重量略微增加,且影响周边线束布局,不过还是利大于弊。
前部防护结构篇(轩逸):
拆开轩逸前脸的外皮,最上面的是防撞梁的缓冲层,和常见的泡沫不同,轩逸使用了塑胶材料,效果上和泡沫近似。而下面的副防撞梁(也就是行人腿部防卷入装置)上也覆盖了一层缓冲层,材料是泡沫。
取下缓冲层后,露出了防撞梁的真容。比较罕见的是,轩逸的防撞梁都没有喷涂色漆层,只有防锈底漆层。如此处理虽然并不影响什么,但是的确省下了成本和工序,这个环节的设计者很有节约的能力。不过由于没有色漆层,随着用车时间的增加,较薄的防锈底漆会慢慢被热量和外界环境“腐蚀”,相对于喷涂色漆层的金属部件来说,其使用寿命显然难以保证。
吸能盒结构是配合防撞梁,在发生碰撞时吸收分散能量用的,而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还会设计吸能盒压溃诱导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开凹槽”,这样可以在槽内使得撞击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遗憾,我们在轩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见到压溃诱导槽。
对比点评:防撞钢梁此前一直是日系车的短板,近几年都有显著提升。轩逸、雷凌、朗逸均已配备了主副双防撞钢梁,以防碰撞时行人卷入车底。领克03没有配备副防撞钢梁,但是在前杠皮内侧设置了成本更高的气压传感器,在发生碰撞时机舱盖向上弹起,减少伤害。单从防护结构来看,领克03要比其它合资品牌更好。另外三款合资品牌车型也是各有特点,雷凌采用了铝合金吸能材料,吸能效果更好;但他们三个当中,只有朗逸在防撞钢梁后的吸能盒上设置了压溃诱导槽。因此整体相比之下,轩逸是结构最简单的。
后部防护结构篇(朗逸):
朗逸后部防护结构较为传统,采用了德系车型惯用的弓形防撞梁。防撞梁两侧具备吸能盒,通过螺栓与纵梁连接,方便碰撞后的更换,减少维修费用。但新朗逸后防撞梁吸能盒采用了较为特殊的设计,为一大一小两个方形吸能盒的结合,同样具备缓冲吸能作用。
后部防护结构篇(领克03):
领克03后部防撞梁为钢制,正面冲压出大面积吸能凹槽。杠体中间宽两端窄,是常见的规格。但后部并无设计泡沫吸能层,后杠吸能盒仅有一道压溃诱导槽,但设计了多个压溃点,可以起到相似的溃缩作用。
后部防护结构篇(雷凌):
雷凌的后部既没有二级缓冲泡沫,也没有用心设计吸能结构,仅仅是钢板冲压件上简单设计了一个凹槽。侧面结构上,也没有使用多层叠加钢板或者是异形内构。后部简单到连常见的线束都没有出现,也没有卡扣,没有什么多余的零部件,很少有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
后部防护结构篇(轩逸):
轩逸后部只有一个主防撞梁,上面覆盖了一层缓冲泡沫层,拿掉泡沫之后,可以看到后防撞梁。后防撞梁的吸能构造和前防撞梁是一样的弓形结构,同样,其后部吸能盒也没有设计压溃诱导槽,碰撞吸能效果会大打折扣。
对比点评:在后部防护结构方面,四款车都没有做到和车头一样的水准。说前部碰撞几率高也好,说碰撞测试主要撞击车头也罢,厂家什么用意我们就不进行揣测了,但总之,后部防护结构四款车都有明显不足。朗逸后部防护结构非常简单,钢梁只有一层结构;领克03省略了缓冲泡沫层,但增加了大量的压溃诱导槽和压溃点,吸能效果更好;雷凌则简单的让人无法原谅,不仅没有缓冲泡沫,也几乎没有任何吸能结构;轩逸的泡沫缓冲层 双层防护杠比较到位,但是吸能盒没有任何压溃诱导槽和压溃点。相比之下,领克03和轩逸相对完善,而雷凌则让人大失所望,防撞钢梁几乎就是摆设。
车门结构篇(朗逸):
新朗逸前后车门全部采用一体冲压工艺,防水层一侧也采用大面积钢板减少了非金属材料的应用,这使得门板整体性很高,抗撞击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而前门内粘贴了大面积沥青止震贴片,以消除车门蒙皮的震动异响。前门内设置了宽大的弓形防撞梁,以保证碰撞后车门能够顺利开启,所以加强筋没有出现并不意外。此外,车门内线束防护不佳,绝缘胶布的包裹略显随意。后门防护结构与前门近似,仅仅使用了弓形防撞梁,未设置加强筋。
车门结构篇(领克03):
领克03车门均采用美观度更好的一体冲压工艺制成,内侧钢板面积较大,相应的维护口较小。前门内部设计一道加强筋,一道ω形状防撞梁,另外顶端辅以宽大加强结构,沥青止震板面积也较大。
车门结构篇(雷凌):
雷凌车门为一体冲压工艺制成,前门防水层为白色树脂板材,后门防水层为一次性透明塑料布,拆解即破坏。前门内防护结构为一道圆形钢防撞梁 一道加强筋,成本较低且防护水准比较落后,车门内采用了丁基胶止震贴,虽然成本较沥青高,但面积过小。后门内结构为一道圆形钢防撞梁 两道加强筋,但没有见到止震设计。车门内饰板里贴合了原生隔音棉,但面积不大。
车门结构篇(轩逸):
轩逸的车门内安全防护结构是比较落后的圆形钢防撞梁,但车门门板仍为拼接焊接,影响抗压强度。前门内的安全结构设计:圆形钢防撞梁,加强筋,沥青止震贴,丁基胶止震贴。唯一值得表扬的是丁基胶,成本高,环保且柔软无异味。后门和前门基本一致,但是没有出现丁基胶止震贴。
对比点评:在车门结构方面,只有轩逸还在采用技术老旧的焊接式车门,防护强度显然不如其它三者的一体冲压车门,虽然采用了成本较高、效果更好的丁基胶止震贴进行止震,但也属杯水车薪。领克03采用了一道加强筋 一道ω形防撞梁进行双重防护,沥青止震板面积也比较大,整体表现最佳。排在第二位的是朗逸,宽大的弓形防撞梁要优于还在使用老旧圆形防撞梁的雷凌。从结构来看,两位日系选手都要逊色于领克03和朗逸。
全文总结:从整体防护结构来看,这些车型的前部防护结构都要优于后部防护结构,可能是出于碰撞几率的原因,也可能是根据碰撞测试的要求加强了前部结构,但后部都有可提升的空间。而侧面防护结构,也就是车门,领克03表现最好,朗逸其次,轩逸和雷凌还在分别使用老旧的焊接车门和圆形防撞梁。这四款车分别是日系、德系和中国品牌中极具代表性的车型,那么各自的表现可以用大相径庭来形容。这些高销量车型用出色的技术和品控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但是我们也希望这些车型能够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同样树立标杆形象,让消费者用着舒心,开着放心。